直销行业网讯
从“神仙姐姐”到“女骗子”
——周梦晗的故事不是传说
说起微信售假,不得不提90后网络红人——周梦晗。从去年起,她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销售面膜,并通过自己的照片作推广,赢得网友的信任。
查看周梦晗当初在网上发布的照片,她皮肤白皙,宛若凝脂。有此宣传,面膜自然受到众多微友追捧。微友们从周梦晗的微信号买面膜,并称其为“女神”“神仙姐姐”。
然而到了今年2月,众多买家开始纷纷投诉周梦晗售卖的面膜质量差,出现过敏、皮炎等症状,致使容颜被毁。一个使用过周梦晗面膜的网友在微博发起“‘神仙姐姐’售卖‘三无’产品面膜”话题讨论,再次在微信圈引发热议。
全国50多名受害者在微信圈发布的照片令人惊讶。他们面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爆痘甚至长毛等症状。来自医疗机构的诊断报告显示:这些症状均为过敏性皮炎和激素依赖性皮炎。
转眼间,“女神”变成了“女骗子”,周梦晗迅速从微信圈销声匿迹。然而,更多的微友由此发现了微信圈的独特商业前景,前赴后继地开始了微信促销。化妆品、保健品、美容服务……借助微信圈的熟人氛围,各类产品及服务促销信息在微友中广为传播。有熟人朋友的鼎力推荐,又有诱人的价格吸引,不少消费者纷纷掏钱购买。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3.61亿,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手机网购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提升了13.5个百分点,达到42.4%。2014年移动网购市场规模达8617亿元。
相比前几年网购遭遇的“维权难”境况,2014年,国内移动网购维权形势更加复杂。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来自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如微信购物、APP购物、手机QQ网购)等新兴移动网购领域维权问题日渐凸显,成为仅次于传统PC网购和O2O团购的第三大用户投诉热点领域。
从特价之喜到维权之难
——微信圈的消费陷阱就在身边
前不久,山东的马先生在朋友圈中获悉,某知名品牌保健品正在微信圈搞特价销售,每盒比实体店便宜80元,这让他动了心。马先生通过微信支付了货款,并于一周后收到货物。可一打开包装,对比之前用过的保健品,马先生发现不但包装残破、颜色怪异,而且生产日期标注字迹模糊。为此,马先生提出退货要求。但该微商不予理会,并将马先生在微信圈中拉黑。难以维权的马先生有苦难言。
重庆的刘女士打算买条某国外品牌围巾送妈妈作生日礼物。身边一位朋友推荐她通过朋友圈里的闺蜜进行海外代购。据介绍,原价2500元的该品牌围巾,朋友圈内只卖800多元。没过多久,围巾从海外寄来,打开包装后,刘女士发现围巾手感不太对劲。当她拿去品牌店验货时,技术人员告知:该围巾属于高仿产品。
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购物,主要是基于直接或间接的熟人关系。由于销售或代购采取私下交易,且无法提供相应票据,一旦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针对目前微商售假较多的现状,中消协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朋友圈内超低价销售和代购。对于显著低于正常价格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要注意信息甄别、慎重购买;不要过分依赖朋友圈内晒单评价信息;在交易过程中要核实对方姓名、所在地等信息,注意保存好交易过程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
从行政监管到经营者自律
——让微商远离“危商”阴影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微商作为新的业态,值得鼓励。但如果没有外部的监管和经营者的自律,微商极有可能变成“危商”。
社交网络平台要主动加强朋友圈促销行为的规范和引导,适时提醒社会公众防范交易风险。据了解,今年3月15日,微信团队制定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3月18日,针对首批售假账号作出结果公示,共计233个售假个人账号被封停。
专家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交网络平台中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泄露隐私等侵权行为的监管力度,为社会公众建起一张安全防护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指出,朋友圈的广告营销应该受到监管。对于那些纯粹进行营销的微信号,要比照网络广告进行监管;对于一些屡现问题的微信号,以及主要以营销为目的的微信号,要及时引入事前和事中审查机制,及时发布“黑名单”信息。
有观点指出,对于微信朋友圈售假问题,相关部门和运营商加强监管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培育微商们的法治精神。北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严方认为,不管是《合同法》,还是新《消法》《广告法》,都适用于朋友圈营销。如果消费者在朋友圈买东西时权益受损,可以据此维护自身权益。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提升公众法律素养、增强全面守法意识,应该在所有领域都得到体现和落实,微信朋友圈同样不例外。
(作者:韩陆晋)
【责编: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