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首页 > 专题 > 正文

从仪式感到商业价值,“造节”的背后谁是真正的赢家?

直销行业网讯 2016年岁末,朋友圈又迎来一场“这盛世如你所愿”——年会、沙龙、论坛、峰会、排行榜的刷屏。

“双十一”的喧嚣刚刚散去,所有人都沉浸在无法抑制的兴奋、剁手的狂欢中,1207亿元的成交额再一次刷新地球人的认知,人类已经无法阻挡“双十一”作为一个购物节,是如何颠覆曾经作为光棍节的存在。

同样也是在不久前,如果你是直销企业的高管,经销商团队领袖,一定不会错过年末的各种颁奖盛典,但这只不过是前戏。

一口气看下这20多个「生造」出来的节日,似乎能想象得到一年之中忙的飞起的「造节者」。

事实上,一年365天,在一线大城市,人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各种新产品的发布会、表彰会、以及品目繁多的节日狂欢所营造的市场繁荣。

“造节”成了企业和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基础配置,被节日所裹挟成为常态。然而,这些都是表象,“造节”运动透露出的是经销商对仪式感的渴求、追随和共建人脉的需求迸发,而仪式感才是更广泛商业应用的底层逻辑,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极其重要的关键词。

只不过「造节狂欢」之后,谁成了真正的大赢家?

仪式感,从商业角度应该如何设计与构建?

纵观直销行业,这个有着“特殊”背景的行业,不管你是否喜欢或接受,每年穿梭于各种形式的论坛及领取各种名目且价格不菲公信力极低的奖项,已然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而所谓的奖项如果不是基于特定的公信力机构和稀缺,就会和日常生活一样,边际效益递减。

仪式感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所在,并非无原则、泛滥和无节制的,必须是基于特定节点的稀缺。如果每天都有成人礼,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仪式感。正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才有值得回味的意味深长。

所以,只有一年一次,它才是淘宝天猫的双十一,才是京东的6·18,才是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才是吴晓波频道《预见》年终秀,才是盛景12·22新商业交易节,才是喜马拉雅的12·3……它们代表了仪式感赋予的专属礼遇。让参与者认为,这是“为我而来,为我而生”。

疯狂造节背后是虚妄的强心剂

多年间,除了一年又一年飙升的数字,还有不断变化的市场潮流和正在变迁的商业形态。

每场行业盛典上,都邀请各家企业大佬及行业专家出席暖场,场面可谓是声势浩大。不过,热闹之余,这个对主办方意义非凡的节日,却并不是所有人的节日。

之前巨头们辛苦搭个台,众人捧场,各自赚钱赚名,而当节日成为「惯例」时,更多感受到的只是为了提振疲软的市场,故意卖力吆喝的虚假热闹。

强心剂打多了,开始免疫了。

造节狂欢的背后是品牌营销的幌子,套路玩多了,自然招人厌倦。在某种程度上,第三方机构造出来的节日大多是装逼经济下的产物,对刺激消费市场的寿命有限,而利用买奖卖奖构建的行业生态能持续多久?很是令人期待。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未来行业峰会的方式和意义只剩下“奖奖奖”企业和市场还是否愿意参加那么多的节日吗?还愿意为名目繁多的奖项作为借口去买单吗?

消费升级与共享经济时代,过度的仪式感只会变得价廉,我们更应该向品质与价值感靠近。

红利之后谁能来提神?

如今,这些节日,少了疯狂,多了看客。

当初,这些节日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探讨直销业的发展、建立市场体系、壮大流通产业及传播行业正能量。正因为直销在中国有着复杂而独特的游戏规则及营销模式,曾经的行业节日一度成为搅动市场和对主流发声的一大利器。

在行业快速洗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造节」的方式来缓解危机感。

而各种节日已然成了榨干疲惫市场柠檬中最后一滴汁水的榨汁机。

从商业价值到仪式感,再到现在的聚合欲望,直销行业最后的市场红利已经所剩不多,想仅凭着「节日吆喝」直接把市场上干巴巴的经销商和企业变成流动的资金去「强健」公司躯体,也许在以后看来是件相当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节日红利之后再出发,要么,用人格IP提供面子工程;要么,让参与者过足了实际价值、高效瘾的同时,能给企业及行业带来实质性市场联动。

今天所有的痛点,都正在被解决;今天所有的甜点,都正在被挖掘。商业本来如此,仪式感从来都这样。

让商业回归本质,还直销正本清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造节之初就该尊重的游戏规则。

【责编:Bing】

【版权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直销行业网立场。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直销行业网”的内容,版权均属“直销行业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请注明“稿件来源:直销行业网”。
3、本站尊重原创及版权所有者,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本站所选用的内容涉版权问题或来源标注有误,请致电本站,我们将及时处理。